2019年4月中旬,由教育名家李镇西博士带领的教育部“国培计划”领航名师研修班及李镇西博士工作站研修班40名学员,在上海铭师培训中心的协同组织下,一周研修中充分领略了沪上优质学校的风景和卓越教育人的风采。
学校的儿童本位
一所好学校一定是有儿童的视角,也一定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的。此次参访的几所学校,无不给学员们这种深切的体会。
校园的“儿童视角”
一踏进上海新纪元双语学校大门,就是一片大草坪。而正是因为这一大片草坪,使得来学校的车辆,必须停在校门外。所有进校的人包括国家领导人,都得和学生一样,步行走进校园。那些“爬行”在草地上的“小动物”吸引了大家的目光:那是蜗牛、乌龟,看似不经意的布局,却道出一个深刻的教育哲理——教育是慢的艺术。
花园般的学校,英伦风格建筑的教学楼群体,让大家瞬间产生仿佛置身于童话中一般的感受。校园文化无不彰显着学生的成长痕迹:斑斓的手折花墙、校级榜样学生宣传展示、学生游戏的石粒池……学校的石粒池也是充满着“儿童视角”,学校的沙子叫米石,这沙子很特别,颗粒很大。李海林校长的解释是,这个沙坑里的沙子不能太细,因为太细的沙子很容易撒到孩子的眼睛里;也不能太大,否则孩子们会喜欢拿在手里掷到同学的头上,容易伤着孩子。最合适的沙子是比米粒大一点,比豌豆小一点。校长还说觉得有些遗憾,说下次还是准备再买白色的米石,到时候这里就有海滩的感觉了。孩子们躺在沙坑里,会有在大海边的感觉,有看到蓝天白云的感觉。
一天学校参访完毕,学员们脑洞大开的同时,也触发了各种思索:自己的学校可不可以设立一个个的漂流书屋呢?孩子们能不能利用大自然的资源开设手工课呢?教室的墙壁能不能自己装扮呢?图书馆可不可以也放让孩子们用来发呆的小屋呢?………
让孩子充分地玩
见多了正襟危坐的课堂,习惯了害羞被动的孩子。
在上海市普陀区洵阳路小学,大家看到的是一群群课上积极善思、大胆犀利的小学生,课下他们又是玩转创意、大胆实践的孩子。
学校的wide课程给了学生大量体验的机会,解放了孩子们的双手、眼睛和大脑,孩子在一个充分玩的环境中,身体彻底地、完全地打开。每个孩子参与其中,给每一个学生营造了温暖、有质感的教育生活。学校朱乃楣校长说,必须承认,语数外课堂上大部分孩子是中等生,默默无闻。但是,他们在下午的wide课程中,他们非常自信,散发出异样的光彩。孩子们通过深度学习与探究体验来提升创新能力,增长智慧才干,成为阳光自信、心智灵动、志趣高远的人。同时,学校的wide课程真正实现了幼小的无缝衔接,把孩子们爱学习、爱学校、爱老师成为可能性,从wide课程走出的孩子和从传统课堂走出的孩子完全不一样。
校长朱乃楣说,在传统的语文数学外语课堂上,很难看到每一个孩子都在释放激情,都在自由地观察、大胆地表达,因为孩子们不会感到这是自由的环境,学科特点限制了孩子们。学校的课程就是要给孩子一个自由的世界,就是要创造一个没有“害怕”的环境。
教育的恒久使命
“使命意识”是我工作的原动力
“改革先锋”、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的讲座,也是本次研修的最大亮点之一。在建平实验中学的讲坛上,90周岁的于漪依旧思维敏锐、行云流水般地脱稿讲了近两小时。尽管不少观点我们都耳熟能详,但于漪老师带着朴素、真挚、坦率味的话语,妙语连珠,依然发人深省,令人肃然起敬。
于漪老师重点谈及了以下几点:“使命意识是自己工作的原动力;课堂教学是教师的安身立命之所;读书是教师精神成长之源。”在谈及“使命意识”时,于漪老师动情地讲到,自己终生努力工作的原动力在于“使命意识”,在于为国家培养合格的接班人。当前社会多元价值观并存,功利横行、金钱至上(的现象依然很严重),如何培育人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最严峻的问题。而教师是塑造灵魂、塑造生命、塑造心灵,教育就是把关在洞穴里的灵魂救出来。教育并非育分不育人,同时更在于点醒而非教会学生。
聆听讲座中,学员们的钦佩之情不断地化作阵阵掌声。讲座完毕,教育名家李镇西老师深切地谈了三点感悟——“爱学生、爱青年(教师)、爱学习”,也让学员们见识了教育大家之间的同道相逢、心灵相通。
从书生到校长
在复旦五浦汇学校,自称“从书生到校长”的特级教师黄玉峰校长说,什么是教育?教育是让人拥有享受幸福的素质和能力。“人生教育,君子养成”,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目标。
“人生教育”即要关心学生的今天,更要关心学生的昨天、前天,还要关注学生的明天。每个人来的道路不同,性格形成的原因是不一样的。只有在了解了“昨天,前天”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关注今天。关注“明天”是要让学生通过受教育获得享受幸福的素质和能力,这是应试教育远远达不到的。
“君子养成”则是指学校要重视“礼”。“礼”就是规范,是“仁”的外化。有“一本(人生),二翼(人文、科技),三和(家庭,学校,社会),五教(诗、礼、乐、科、家)”的治校方略。黄校长重视诗教,“人要有诗情”。诗教的创作在培养兴趣、学生的潜能方面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。
一个半小时的讲座,黄校长全程站着,激情澎湃、精神矍铄。这也让学员们深受感染:对教育的热爱,真的会让一个人变得年轻,在黄校长的身上,大家看到了一种信仰,那就是教育!
教师的成长幸福
课堂是安身立命之所
谈及教师成长,于漪老师说到,课堂是教师的安身立命之所。在一堂好的活动中应该让孩子学有兴趣、学有收获、学有追求、学有方向。作为一名合格的老师,应该探究孩子的认知规律与学科的内在规律,将线性课堂改变成为了网络课堂,改变了教师一对多的现状。同时她也提到,刚开始上课的时候或许不知道如何上好一堂课,慢慢地就会发现:因为爱就想把孩子培养得更好,因为爱所以你就会有所进步。
没有任何一个卓越教师会陷入贫穷
上海新纪元双语学校李海林校长《如何成为研究型教师》的讲座,也激起了很多老师的兴趣,全程干货,金句频出。
李校长的讲座首先从“人的一生,重要的不是选择哪个职业,重要的是快速成为这个职业的前10%的卓越分子!”这句箴言开始。针对目前尤其是在公办学校,因为平台受限和激励制度不显著,教师们很容易陷入专业成长热情不高、发展高原期难突破的困境,李校长斩钉截铁地说了“没有任何一个卓越教师会陷入贫穷”这句话,引起了大家的深思。的确如此,当一个老师很优秀的时候,荣誉和名利自然就是顺其自然;如果一个老师总是抱怨这样那样,主观上不努力提升,那么永远也难成就卓越。
接下来,李校长再从“研究型教师的一般专业特质”“明言知识与默会知识的熟练转换”“自我观察与反思构成完整的策略性知识结构”等三方面详细地阐释了研究型老师的一般特质。两小时的讲座,李校长全程站着,而且激情澎湃!有时候,他的语言有时候像当头一棒,发人省醒,同时他又不时用最贴近生活的例子逗得大家哈哈大笑。
一周的研修很快就结束,研修班的学员也带着思考和收获回到各自岗位上。学习是无止境的,从某种意义上说,教师成长很多时候需要如李镇西老师所言“自己培养自己”,要用一生的时间来寻找那个让自己惊讶的“我”——而这个“寻找”的过程是没有止境的,同时又是极富成长性的。